2011.3.15


228三天假期趴趴走,第一天遊台南沿海的七股鄉,這裡最出名的除了如白雪堆砌起來的七股鹽山之外,位於台灣鹽博物館的旁邊,還有市政府文化局很用心規劃的「台灣鹽樂活村」,這裡規劃了完整地鹽田復曬的展示區及親子踩龍骨水車體驗古早時期人工萃取鹽的辛苦過程,還有極具鹽鄉風情的桶間寮(漁民工具間),相當富有傳承及教育意義。


 



台灣鹽樂活村展示區是2010年9月新完工啟用,因為很少人知道,所以來訪的遊客稀少。





台灣西南沿海的鹽田因為不再生產,多半保留為教育示範用途。





作為渔民工作室的"桶間寮"以茅草為建材,造型相當特別。




讓孩子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鹽是怎麼來的?這裡如白雪般的鹽山隨處可見,但是,根據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基於成本的考量,台鹽從民國92年起即進口澳洲的海鹽加工製造成食鹽,我們已經很少能吃到台灣本土出產的鹽,也因為珍貴,台灣鹽的別名就稱之台灣白鑽石,可以食用之外,也能用來泡澡、保養頭皮及作為除濕劑之用,既環保又省錢呢!


我手上的台灣鹽,就是白鑽石!~




包裝好的台灣白鑽石




台灣鹽博物館需要收費130元,不想花大筆門票費用的我們窩在台灣鹽樂活村,同樣發掘了許多寶,這裡是一棟用民宅改建的小小博物館,裡面陳列了相關書籍、鹽周邊再製區及台灣鹽的歷史發展軌跡,我在這裡閱讀了七股鹽山這本書,了解台灣鹽的製作過程及應用,而且也喝到了傳說中的『台灣鹽咖啡』,鹽+咖啡一大杯50元,比起一般咖啡,沒有特別好喝,但口感上有鹹味之外,好像還多了濃濃的礦物質營養,推薦有機會來這裡的人可以嚐試看看。


 



鹽的結晶體





用腳踩滷水是早期製鹽的必要工序,一次要踩上2~3小時,可真累人~~


早期台灣鹽田分為土盤和瓦盤二種,土盤的鹽因為含有土質看起來比較暗黃、而桶盤的鹽就比較白淨,為了整平鹽田,就必須藉用一種工具叫做『石滾』來作業,看起來輕鬆但其實頗為吃力,我家兒子也推起石滾牛刀小試一下。






 


既然來一趟鹽鄉,這號稱白鑽石的台灣鹽,當然就要用行動支持,新鮮還在復曬中的小鹽山,可以動手挑選自助式任意採買,一斤裝的袋子裝滿只要30元、一次買二斤就只要50元,我家二話不說就挑了二斤白鑽石回家,當成是這次旅行的伴手禮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